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CHINESE
研究动态
第六届首都治理论坛 ▏孙柏瑛:网格化管理能否增进城市基层治理的韧性?
日期:2020-06-27 作者:孙柏瑛

6月21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六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柏瑛教授在论坛上,做了以“网格化管理能否增进城市基层治理的韧性?”为题的精彩发言。孙教授基于多年城市基层治理的研究经验,结合当前数字治理转型的时代背景,从“网格化管理”治理机制的微观视角切入,讨论作为技术工具和作为社会组织形态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特征、功能、问题及其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未来前景,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治理发展,使得被寄予厚望的网格化管理得以赋能、赋权城市基层治理。

孙柏瑛教授指出,经过大城市十六年的网格化管理实践,网格化管理以其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运作方式,体现了编码信息与信息库构建,组织架构与统一指挥,精细分类与运行流程设计以及组团形式与联动处置等四个方面工作机理将问题采集—信息流转—中枢指挥分派—治理资源整合—问题处置—监督反馈等环节有机组织起来,力求达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没有盲区,不留死角”的精细化管控。疫情期间网格化管理广泛应用于社区防控抗疫,加密网格对社区的监测,对防控疫情产生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网格化管理一系列问题亦遭到诟病,表现为网格化管理的绩效问题;“内卷化”现象、加剧基层“行政化”与目标偏离;行政权力与组织结构复杂化;压力型体制及其管理功能泛化;行政成本增加;数据采集与应用的形式主义、社区社会资本形成与发展受到制约、技术治理与社会人关系及其本体等,使得人们对基于工程—技术主义网格化管理设计理念,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治理导向、人的主体性、管理职能边界与公共服务定位、条块分割关系、行政权配置、目标置换与选择性执行、网格管理的协调与专业能力等问题的深度思考,进一步追问网格化管理改革与完善之路。

进而,孙教授指出了数字时代基层治理表现韧性应重点关注以人民为中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可持续性、资源的整合性以及包容多样性等四个标准,据此,从技术赋能、赋权与整体性治理、工作或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社会参与与合作机制三个方面,对未来网格化管理如何增进有韧性的基层治理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深刻解答了如何通过技术驱动与制度改进达到赋能与赋权的有机互动。

(本文系嘉宾6月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六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文稿整理:黄藤

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