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CHINESE
研究动态
【北京经济论坛第三期】刘秀如 | 一季度北京市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日期:2020-05-26 作者:

2020年5月10日上午,人大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市高端智库“北京经济论坛”(总第3期)以“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年第一季度)——处于复工复产关键过渡期的北京新经济”为主题进行线上直播,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秀如从统计数据出发,以一季度北京市经济形势到底怎样、怎样看待这一形势、以及面对该形势应该如何行动等问题为逻辑导向,进行了精彩发言并作出了重要回应。

为明确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情况,刘秀如副所长首先将其与几个主要城市的主要指标做了横向对比。她指出,从2018年一季度,甚至更早的时候,很多城市在增长上便出现了一些分化,如2018年一季度北京的增长率为6.8%,与之相对,天津是1.7%,更遑论其他城市。更进一步地,刘秀如副所长从更为细分的具体产业视角、对各个城市进行多个维度的比较分析,以明确城市一季度经济态势:首先就降幅最大、抑或称受影响最大的产业分布情况而言,鉴于北京、上海较为明显的都市型农业特征,其第一产业首当其冲,降幅均超过了第二产业,如北京第一产业增幅为-22.9%、上海为-18.2%,而其他城市受影响最大的则都是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从增长最快的行业来看,比较显著的几个,或者说非常一致的便是信息和金融产业,其中天津市的光电子器件、服务机器人等增长都超过1倍;至于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主要是住宿和餐饮,这和全国都是一致的;从投资和消费指标看,也基本都呈下降的趋势。至此,面对一季度以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刘秀如副所长做出了一个基本判定,即信息和金融产业在城市经济当中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的。最后,将目光聚焦到北京市,刘秀如副所长从其一季度的具体统计指标数据出发,认为当前疫情影响下的北京经济运势确实呼应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危”与“机”共生,有升有降。

那么具体怎么看待、或者理解中央的这一研判?从一季度怎么看?从一季度看全年,又将如何?刘秀如副所长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先从短期来看。刘秀如副所长提出,究其根本,此次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增长这一块——一个重要而直观地现象是,一季度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基本上都呈负增长。具体而言,先从投资来看,2月份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9.9%,至一季度,则已收窄为-7.1%;分行业分析不难发现,2月份负增长行业非常多,到了3月份又减少了一些,另有一些行业增长非常快,如制造业都在回暖,而其中尤以科学技术行业为甚——2月份增长了30.3%,一季度整体增长高达333.7%。如此,基于上述几个指标,刘秀如副所长得出一个结论,即就投资而言,鉴于二季度由负转正的行业会越来越多、而去年同期增长率多为负数,今年全年投资由负转正的可能性会加大。再将分析视角转至消费:参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数据可知,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莫过于住宿业跟餐饮业,回降幅度基本在一半左右,而与之相对,我们也应该看到,限额以上的批发和零售网上销售额增长非常快。至此,刘秀如副所长预判道:即使短期经济运势呈现负增长,但从全年整体来看,应该也是能够形成由负转正;而她的这一观点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所出现的报复性、或称之为补偿性消费反弹的迹象中得到初步验证。

当然,刘秀如副所长也强调,虽然经济于年底整体有望逐步恢复正常,但应注意防范各种风险。主要在于政府层面,如:北京市较早地于2月5号起、至3月中旬间陆续出台了促进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措施;此时,政策效应也正在逐季的显现。而这,无疑再一次印证了刘秀如副所长关于全年经济形势的判断——形势会逐季越来越好、全年有望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其次是中长期的影响分析。于此,刘秀如副所长在方法论层面给出重要指导——分析疫情影响的关键在于,比较疫情前后经济有没有出现阶段性变化。而具体到北京经济发展阶段,一方面,需明确其根本性特征并未转变:虽然增长速率从2011年开始便已逐步从两位数降至8%~6%,但应注意到,6%的速率依然属于中高速的增长,且对应于高质量发展和减量提质、特别是功能优化提升和结构转型升级这一阶段,从而,北京中高速增长惯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持续。与此同时,驱动中高速增长的长期因素、乃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一最大因素也未改变:众所周知,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并发表2.26讲话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道,以至于北京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提升自身的城市功能、解决大城市病,进而在京津冀的范围内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此外,副中心、三城一区及新城的发展将驱动北京产业布局、包括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向功能区集聚,从而为北京提供新增长点——据统计,2018年北京中关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金融街等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占全市9.9%的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占全市比例达44.7%,由此足见其中集聚效应。

最后,就长期而言,刘秀如副所长表明,我们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即追求社会进步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未发生变化。如此,只要疫情之前的经济阶段特征未出现根本性变化,那么之后的增长恢复便不是太大的问题;另一个角度而言,疫情对生产、生活和消费等方式的改变一定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们真正认识到生命和健康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具体地,她分析道:过去实施的赶超型经济呈现出一些浮躁型文化的迹象,而此次疫情下的很多慢生活的方式,诸如城市规划中对慢行道、自行车道等的建设,在或将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同时,也引导城市提升其品质、进而催生新的、中高端的供给。这些对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是长期利好的。
鉴于上述对疫情影响的、较为乐观的分析,刘秀如副所长提出了另一重更为明确的预判——今年北京经济增长应该能在70%、80%的程度上得到恢复。那么,今后该采取何种措施促使其实现呢?她认为,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应在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方面作出贡献的同时,从世界求同存异主流出发,应疫情所催生的新环境、新趋势而做主动性、战略性的调整,并将发展视野扩展至京津冀的大范围、于其中寻求新的平衡;而这些任务布局的核心应立足于,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以及最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所提出来的目标,推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围绕上述任务目标,刘秀如副所长更进一步地提出如下四方面的具体建议:

第一,自疫情初期开始,驱动北京一些被动性的消费型增长向主动的消费转变。例如,经过这次疫情,人们的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增强,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家户会储备一些必要的物资;为此,北京市应急出台了一份家庭储备物资推荐清单,其中涉及好几十种的物资,若以2018年统计的北京户籍数500多万、每户每年消耗200元储备为基础,经初步测算,每年该市场销售额应该在10亿元左右,这无疑是比较大的市场。这意味着,今后要积极应对疫情的变化,做好这方面的供应,并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第二,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把疫情当中所反映出来的短板和弱项都补齐,并统筹京津冀新基建的建设,为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至2018年末,全市有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企业8000多个,较2013年末增长1.2倍,成为信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第三,要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表明,经济体规模越大、结构越多元,其抗风险能力则越强。北京市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去布局产业,特别是要基于四个中心定位、于京津冀范围内谋划大布局:如通过实施一些战略性的转移,以产业的发展催生一批中小城市,进而完善城镇体系、发展都市圈,最终促使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以“都”与“城”的关系为核心,处理好几个关系。处理好北京城市发展和京津冀城市发展的关系、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关系等。其中,需特别关注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问题,防止出现M型社会而影响社会稳定。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注意观测并思考疫情间接的影响并及时做出调整措施。
最后,刘秀如副所长以其较为乐观的想法展望了未来北京市的经济增长情况。她表明,经初步的、简单的测算,比照去年6.1%的增长率,今年若能实现80%,那么其增速应能达5%左右。

(本文系嘉宾5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年第一季度)——处于复工复产关键过渡期的北京新经济”线上论坛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