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智能时代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研究跨学科平台成功举办线上“向深圳学习——从经济特区到模范城市” 第1期城市治理工作坊。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教授主持会议,美国莱斯大学文化人类学系博士、布朗大学博士后学者马立安发表主题演讲,教育学院张东辉教授,公共管理学院刘伟副教授、于洋副教授、梁海伦助理教授、王筱昀助理教授、魏文池助理教授等34位师生围绕深圳改革开放经验和城市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马立安老师基本介绍
马立安,Mary Ann O’Donnell,美国莱斯大学文化人类学系博士、布朗大学博士后学者,1995年起在深圳开展人类学研究,主要研究城中村文化人类学,探索社区艺术和社区剧院,关注文化传统和社会关系的保护。大家都亲切叫称呼她为“老马”。
马立安老师分享
马立安老师以“向深圳学习——从经济特区到模范城市”为题作了精彩发言,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讲述深圳的地理、历史、文化演变,旨在论证深圳成功的关键要素以及可供其他城市的学习之处。她回溯了深圳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近现代发展阶段、农村城市化阶段和工业城市化阶段。
首先是深圳近现代发展阶段,她指出珠江的深水海峡、清末修建的铁路和包容多元的文化为深圳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深圳的地理环境是特殊的,兼具海峡和土地。历史上的客家区域通过深水海峡和国外开展贸易,依托陆上铁路和香港保持交流。这种历史建立的网络关系一直延续至今。同时,包容多元的文化是深圳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农村城市化阶段,该阶段的代表特征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渔民新村。渔民新村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水路和铁路将水产运往香港和全球从而发家致富。但此时的深圳面临农村和城市化的内在矛盾。
再次是工业城市化阶段,城中村是该时期发展的特殊产物。八十年代后期深圳工业化发展,表现为现代机械化工厂和劳动密集型产业。1993年工业成为深圳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工业兴起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为了给低收入群体提供住处,政府在城市规划中保留村落,形成了现在的“城中村”。
最后,马立安老师为深圳为何成功发展做出总结:一是西边的海峡非常重要,二是历史留下来的铁路非常重要,三是深圳有“大深圳”的认同。
提问评论
王筱昀老师提问:
您当时来中国为什么选择城中村这个议题?为什么城中村对记录深圳城市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马立安老师回应:
我来的时候深圳还是农村,应该是城中村选择了我。深圳在不断发展,同时村中村也在不断发展,二者是同步进行的。深圳是现有村后有城市,深圳城市化可以说是“城市包围农村”。深圳住宅区房租很贵,但城中村租金便宜,能给贫困家庭独立生活的空间。对于年轻人、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是一个经济实惠的选择。城中村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它能给外来群体提供便利,它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它的发展也蕴含着城市经济运行逻辑。
刘伟副教授评论及提问:
深圳从渔民村发展成超大城市,我们看到了从渔业文化到工业文化的转变,以及从宗族文化到移民文化的转变。伴随工业增长,工厂建立和工人出现,深圳原住民从农民转变成工人,进而把“人”这个字立住了。同时,伴随移民增长,“人”逐渐成为深圳文化的核心。这就是“城市的人民性”,城市发展是“人”的城市化,也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但我的疑惑在于,深圳是我国的“试点”,那这小范围的成功案例能更大范围推广吗?深圳的经验是可复制的吗?外部效度有多大的?虽然深圳的“人民性”值得学习,但其他可推广价值感觉不是特别大,因为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色,需要摸索。
马立安老师回应:
向深圳学习,不是学习深圳建筑,而是向深圳的政策学习。学习如何让低收入群体过体面生活,学习如何建立便宜方便的公共交通,学习如何将权力下放给社会。学习不是朝拜式的模仿,而是改善我们的生活,选择可学之处。深圳的发展是源于官方和民间都有一定领域和权威,并且社会是主动的宽容。
张东辉教授提问:
您讲了深圳的发展历史,那请问2000年之后,深圳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成为超大城市的?
马立安老师回应:
一是市场引领,环境开放。2000-2010年全球手机制造转向深圳,深圳政府没有治理山寨手机,没有在意知识产权,不限制知识的流动。二是城中村吸纳人力。城中村提供一个容纳的机会,它生活成本低,给城市带来可能性,留住给城市带来惊喜的人。
总结发言
李文钊教授总结发言:
第一,历史研究在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回溯历史,很多问题研究会非常深入,目前社会科学的重要方向也是历史转向。
第二,地理的重要性。深圳发展兼具陆地和海洋的优势,地理的重要性就像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提到:美国独特地理环境对美国的发展十分重要。
第三,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很重要。重大事件是偶然的,其影响确是深远的, 1919年修建的铁路,奠定城市发展主要动脉。
第四,语言和文化形成的认同。不同的人在深圳寻找自身身份认同,包括深圳本身也在寻找身份认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深圳人”的理解。多样性的语言和文化孕育了深圳精神、背后的软性文化。
第五,深圳的发展是分步发展的。最开始没有规划,但最后发展下来又有总体的谋划。这也是哈耶克所讲的:行动的秩序,在行动中发展。
第六,深圳发展如何处理城乡关系、城中村关系。深圳城市化保留村民宅基地,为城中村发展提供可能性。“城市包围农村”,农村也在自身迭代。正如马老师所讲:怎么样让低收入群体过上家庭生活?这不仅体现了研究者情怀、对人的价值的关怀、体现公平和正义,也是超大城市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一点,深圳发展充分利用多样性知识来源、多样性群体、多样性力量,在这样空间下创造无限可能性。
本次研讨会在精彩热烈的互动和交流中结束。与会师生围绕深圳的成功经验和可借鉴之处踊跃发表观点与看法,对于向深圳学习,进一步丰富首都治理典型经验具有重要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