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CHINESE
研究动态
【第六届首都治理论坛】郑磊 | 数字治理的适度和温度
日期:2020-06-29 作者:满彩霞

2020年6月21日上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教授在“第六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上以新冠疫情期间健康码的推广及其引发的讨论为例,提出了数字治理的适度和温度问题。

首先,郑教授指出,数字治理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由过去政府数字化程度不够等技术应用跟不上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过于强调技术的单方面作用、技术应用缺乏法治思维和温度感的问题。各地在大力推进数字治理的过程中出现了有关边界、适度和温度的问题。新冠疫情期间,健康码由三色码向渐变码的升级设想,引发了对于在数据采集、算法透明、数据利用等各环节中如何平衡好个人和公众、自愿和强制、服务和管控、透明和封闭、公平和歧视、弱势和优势、平时和应急、保护和利用、体验和效率等问题的广泛讨论。

数字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个人和公共空间的边界,注重恰到好处的尺度,把最终目标放在人的体验和感受上,而不是一味强调机械的工具理性的效率。郑教授将其总结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力(能不能)问题,数据本身并不能保证完全的准确、全面、及时和可测量,人的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技术还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智慧和能力,需要把人的智慧和机器的智慧(人机)相结合。二是温度(好不好)问题,全程数字化的服务不一定给人们带来最好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其中还涉及算法偏见、数字鸿沟和数字包容等问题。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而不是装满了摄像头的城市才是平安城市,一个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才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三是权利(可不可以)问题,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应有权利边界,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同意权以及数据不被任何组织和个人滥用的权利。

最后,郑教授基于人和技术的关系对数字治理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他认为技术赋能和治理创新这两者需要同步融合转型,需要建立健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公共管理的制度规则,全面考虑技术、管理、伦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思考法治、德治、数治和人治的关系,才能真正从数字化、智能化走向智慧化,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治理。


(本文系嘉宾6月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六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文稿整理 | 满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