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北京经济论坛”(总第3期)以“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年第一季度)——处于复工复产关键过渡期的北京新经济”为主题进行线上直播,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石松做了关于“后疫情”时期首都北京经济发展的五条建议的发言。
黄石松研究员认为,疫情的冲击凸显了北京市经济增长韧劲和弹性,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可通过推进教育改革、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加快科技项目及技术的储备、加快发展适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金融服务及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等措施,保持首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以下是黄石松发言:
01疫情常态化不仅是指本次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而且是指自2003年 “非典”以来,人类面临的重大传染病事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频率越来越高,规模和影响力、破坏力越来越大。从禽流感、埃博拉、去年美国大流感等等,还不知道也飞出多少黑天鹅。人类社会必须重新反思传统的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02北京市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凸显了韧劲和弹性,得益于自2008年后就开始的发展转型。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北京率先进行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期间也经历了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首都功能性产业、建立“首都财政”体系等探索。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北京的发展转型才真正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发展经济的前提是要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从聚集资源谋发展,转向疏解功能求发展;从粗放式做增量,转向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这次“抗疫”从感染人数等方面看,北京并不严重,但北京采取了最严格的隔离和管控,复工、复产时间周期也拉得比较长,网上也有一些议论,但如果理解了“都”与“城”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这些做法了。
03疫情的冲击验证了北京转变发展方式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要求“减人”,减少不必要的人口流动,提高知识、信息、资金的流动效率。今后,北京的发展要使“知识、信息、资金”等要素成为最根本的动力。
具体建议:
01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拥抱“教育回流”
4月中我从境外回国,飞机上回国的乘客90%以上是留学生(包括小留学生),这些学生也面临着两难,因为美国等都已经宣布,除公民和持绿卡的永久居民之外,禁止外国人入境,学生一旦回来,可能在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是回不去的,要做好休学一年、甚至可能要放弃国外学习的准备,代价非常大。但是如果不回来,由于学校改成上网课,他们大多租住在出租房内,生活物资供应和安全可能有风险,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选择了长途跋涉,冒着感染风险回国。这其实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提了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面临着留学生回流的内在需求,这既是巨大的消费需求,也是涉及到下一代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首都北京的教育资源优势如何发挥,要认真思考、系统谋划,这也是首都的责任。
02千方百计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拥抱商品消费的回流
近年来国人到境外买、买、买,从买马桶、买奶粉到买牙膏,几乎是无所不买了,大量的消费流失在国外。“疫情”造成各国入境、旅游等政策的调整是长期的,存在着商品消费回流的潜在巨大机遇。北京市政府反复强调北京要搞夜间经济、发展首店经济、吸引知名国际品牌落户,我觉得与其洋洋洒洒发消费券,不如静下心来,下大力气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优化渠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建议市政府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商品消费形势的变化,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优化消费环境,把以前流出去的消费尽可能留在国内。不要等疫情稳定后,老百姓消费复苏,但想买买不着。
03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紧迫感,进行科技项目及技术的储备
“疫情”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和潜在的巨大机遇。这次疫情激活了美、加、德、法等国很多科技项目和科技储备。美国电影有很多灾难片,以前看灾难片不理解,现在才明白,像比尔盖茨基金等,多年来一直在做各种假想和预演,推演各种灾难发生时的场景,有常态化的科技研发储备机制,此次疫情大大激活了这一机制。一方面是高科技公司大量释放和推出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和科技项目,包括检测试纸、试剂、药品、医疗器械,信息化技术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等等;另一方面是监管放权,总统给予卫生部最大灵活性保障;卫生部免除部分医疗保健设备商的许可要求;FDA 的快速反应机制包括加速诊断、预防、治疗等政策措施出台,保证全国的血液、细胞、组织及衍生品的安全性,通过紧急使用授权(EUA)保证快速通道、突破性疗法、加速批准、优先审评等。总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得科技者得天下”。
04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加包容的胸怀,加快发展适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金融服务
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是一季度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一直以为很多金融活动是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要重新认识金融服务的性质、功能、内涵。这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在国家坚定不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中,北京金融业的发展应适应新的形势,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提高市场活跃度和交易效率,建议市政府出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发挥首都金融资源优势,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金融服务综合性政策。
05以“公平可及、综合连续”为目标,加快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由于疫情来得突然,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现象,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就近就便、公平可及、综合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议市政府将健康、安全政策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中,并调整2020年度计划预算,加大投入,包括:一是优化卫生健康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布局,织密设施网络,打造家门口的优质公共卫生服务;二是扩大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的内容,提高质量和能力;三是完善物资储备机制,包括药品、仪器、检测等;四是加大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五是完善卫生健康服务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支持、医保支付支持、监管支持等。
总之,健康和安全既是当前的短板也是刚需,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既是完善首都功能的迫切需要,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大有可为。
(本文系嘉宾5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年第一季度)——处于复工复产关键过渡期的北京新经济”线上论坛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