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上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亚华教授在“第三届首都治理论坛——城市的人民性及其治理意蕴”上做了题为《中国情境下公共治理的集体行动逻辑》的主题演讲,基于水治理的实践研究,总结转型期中国公共治理的集体行动逻辑。
首先,王亚华教授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出发,指出解决中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失败的根本是要发挥自下而上的机制和作用,经由基层自治制定符合当地的操作性规则,从而落实治理中的人民性。王亚华教授指出公共治理中存在着广泛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导致三个失灵的原因。
随后,王亚华教授基于水治理的多年研究成果,分析了在“政府失灵”的背景之下,过去二十年中国大力强化市场和社会在水治理中作用的努力。通过分析水权市场改革和用水户协会改革的进展,展示了水治理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在“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的背景下,源于“政府失灵”驱动的制度变迁,走向更加依赖政府力量的自然响应,构成转型期中国公共治理制度演进的独特逻辑。河长制作为中国水治理改革的最新制度演进,是转型期中国公共治理集体行动逻辑呈现的具体案例。
最后,王亚华教授指出,为了应对转型期中国众多的公共治理挑战,在强化政府作用的同时,政府协同市场和社会力量的趋势非常明显,各个公共治理领域呈现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共同特征。中国特色的公共治理改革方向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扩大公众的有序参与,就是不断增进公共治理的人民性。
(本文系嘉宾9月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三届首都治理论坛——城市的人民性及其治理意蕴”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