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CHINESE
研究动态
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在人民大学顺利举行
日期:2019-05-29 作者:

2019528日,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在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靳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李翠玲,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家福、发展与规划处副处长刘昌乾、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杰、李文钊、侯新立等与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师生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等媒体记者80余人参加。


靳诺教授在会见李翠玲副主席与诸位专家学者一行时指出,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首发院)是学校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的优质智库资源,于2017年成功入选北京市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人大首发院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治理研究”“强化首都功能研究两大研究方向,积极着眼于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于服务北京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最懂北京的研究咨询机构。人大首发院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的鼎力相助,离不开同行专家学者的拳拳助力,希望北京市社科联、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诸位专家一如既往地支持人民大学、支持首发院建设。


郑水泉副书记在致辞中谈到,大学作为理论和思想生产的沃土,要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提供最恰当的理论和思想,并就大学与智库、人大首发院与首都智库、理论与实践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学校将继续提供优质资源,支持首发院建设,积极服务北京建设发展,也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为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


李翠玲副主席介绍了首都高端智库的建设情况,肯定了人大首发院取得的成绩,并对人大首发院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她指出,北京市社科联、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将做好服务和管理作用,推动首都高端智库的特色化和高质量发展,激励更多的学者生产符合决策需求的产品,实现智库的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


张杰副院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人大首发院三年多的工作,强调了首都治理论坛和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的重要性,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公共管理学院李家福书记指出,学院将继续鼓励教师广泛参与首发院各项工作,积极回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课题。


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教授主持了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人大首发院副院长李文钊教授表示,人大首发院拟于20195月至9月开展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活动,并就开展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流程、标准、要求等进行解说,得到与会专家的积极回应,并就评选活动进行热烈讨论。


首都治理论坛

在接续举办的首都治理论坛上,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尚虎平、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罗梁波、暨南大学副教授颜昌武分别主持了主题演讲与两场专题研讨环节,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位学者就城市治理的基础理论、上海城市治理、新加坡城市治理、科技创新、首都治理、社区治理、城市创新与学习、城市治理价值等话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试图为城市治理找到基本的理论和价值基础,并探讨中国情景之下的城市治理创新和基层治理问题。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尚虎平主持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讨论了属地化管理的秩序维度。他以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乡镇治理创新为例,认为现行的属地化管理具有选择性的特征,上级政府通过属地化管理落实工作,但属地化管理的普遍化运用使得部分地方消极应对,以期避免承担风险。乡镇治理作为属地化治理的具体实践,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国家法律秩序,同时在原始秩序、制度、财政、市场、事务等方面都缺乏力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困难。学者应当从秩序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让属地化管理更有活力、更具灵气。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旭峰教授就中央方针与城市创新: 争先还是恐后?进行了发言。他指出,城市政府间存在不同的互动方式,中国城市政府的政策创新会受到横向和纵向政府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朱教授分别提出了争先恐后的研究假设,即当中央方针尚未明确时,由于存在竞争关系,城市政府会避免采纳与所在省同级城市相同的政策创新;当中央政府下达在全国推广某项创新的命令后,由于不存在竞争关系,其他城市政府采纳创新的规范压力会推动城市政府采纳创新。随后,他结合城市低保政策在地级市间的扩散过程,以城市低保政策采纳作为因变量,以省内地级城市采纳率和省外全部城市采纳率作为自变量,以省内城市间关系、省市政府间关系和城市属性为控制变量,运用事件史模型和分段常数衰减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验证了争先恐后效应。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立华教授从价值治理出发,描绘了中国大城市治理的“CDSCIHS框架。他认为大城市治理分析具有四层认知结构,现象层指我们对于客观存在特征的主观建构,行为主义和制度主义是公共管理的研究核心,三者究其根本是有关价值的问题。首都治理作为典型的大城市治理,需要依托复杂系统,对民主、科学文化、想象力、健康和永续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首都治理具有非线性、多维、多层、动态的复杂局势,应该依托大数据、历史数据、模拟等科学方法是未来的发展状况可视、可预测,对规划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进行正确的认识,讲究格调、美学和情趣,重视文化的沉淀和独特性,建设有想象力的、协同的、思考的、有多种可能性的城市,建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系统、全方位的大健康,认真思考城市协同发展的未来可适应性、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教授就双重赋权:迈向善治的首都基层治理发表了精彩演讲。杨宏山教授指出,目前基层治理条块分割,协同不力,街道工作权责配置不对称,已有国内外文献对于基层治理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整合导向和自治导向,前者推进跨域、跨部门协同和整合,后者主张邻里组织的自主治理和居民自治。为了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需要综合两种思路,遵循双重赋权的逻辑,既要推进向街道赋权,提升统筹协调能力;也要推进向社会赋权,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对于街道吹哨,部门报到首都基层治理经验的梳理和分析,他发现城市基层治理呈现出X型结构,城乡作为中心,向下对接社区力量,向上协调委办局和公共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的整合结构,但是自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罗梁波教授主持专题研讨1的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就北京在全球城市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进行了讨论。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系统性东移为中国的全球科技创新创造了机遇,在此背景下,朱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基于2011-2015年世界城市合作专利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49Alpha级别世界城市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进行测度,从动态变化的视角对全球城市在创新合作网络中的角色地位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发现英美日法中五国的核心全球城市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北京与上海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创新活跃度高,各国致力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一起在未来的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于文轩教授对“新加坡社区治理及其对首都治理的启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新加坡执政党主导下社区自治经验的介绍,他发现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具有建管并重和自主发展的特征,国家统一规划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管理的“硬件”,市镇理事会与居民共同参与设施管理、共同承担设施维护。公众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党员等“软件”的存在更好的促进了业主自治。人民协会通过有意识的培养社区领袖,发挥了精英在社区治理中作用。上述实践经验为我国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如何在社区治理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韩志明教授就“上海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之路”发表了演讲。他认为,城市精细化管理超越了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形态,在理念上信奉理性和科学,在过程上强调治理过程的全面标准化管理,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共治,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韩教授指出,上海在经济、技术、社会基础、制度与组织等方面具有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先天优势。近年来,上海以人为核心,建构了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时空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的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在上海经验的启发下,今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以地域性管理转向为流动性治理,从技术性管理转向情感性治理,平衡政府部门的职能划分,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性。

暨南大学颜昌武副教授主持了专题研讨2的发言。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吴晓林教授关注了“首都社区治理的未来走向”。吴教授对社区进行了理论溯源,并总结了首都社区治理的基础和特点。由此,他指出每个地方的社区治理风格都不同,首都未来的社区治理应以稳定为首,推动治理结构的中长期改革,实现上下联动、左右整合,促进公共服务的联合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搭建智慧治理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公共管理学院马亮副教授围绕“城市间政策学习”进行了讨论。他通过分析地方党政代表团考察学习的数据资料,发现城市之间的学习在时间、地域、政策领域等方面存在很有意思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行政级别等因素影响着城市之间的学习。数据的标准化将成为考量城市政策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教授就“新时代的首都治理:战略定位、改革路径与未来展望”发表了精彩演讲,展望了首都治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认为通过政策学习可以让城市治理更智慧、更聪明、更有效率。他指出治理理论从规范性向经验性转向,提出了一个界面治理理论去观察和理解北京首都治理,这一理论包含内部结构、界面、功能和环境四个要素。新时代首都治理的成效取决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相互匹配来实现它的功能。

与会专家语言风趣、交流激烈,为未来就首都治理模式、经验、走向等方面的研究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