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首都治理论坛 ▏杨宏山:双重赋权——迈向善治的首都基层治理
日期:2019-06-27
作者:
2019年5月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宏山在“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上做了题为《双重赋权——迈向善治的首都基层治理》的专题报告,认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需要遵循“双重赋权”的逻辑,既要推进向街道赋权,提升统筹协调能力;也要推进向社会赋权,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首先,杨宏山教授指出了当前首都基层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三个显著问题。其一,基层治理面临着“有限资源、无限责任”的挑战,基层治理责权配置不对称。其二,基层治理“条块分割,协同不力”,街道贴近基层,对基层治理的问题较为了解,但缺少必要的管理权限;而相关职能部门却又不能及时获得问题信息。其三,行政事业编制人员有限,编外人员队伍庞大。
基于这个现状化解城市基层治理问题有何思路?已有国内外文献对于基层治理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整合和自治两种导向,前者强调应对碎片化问题推进跨域、跨部门协同,应对部门主义,推进整体治理,后者主张发展邻里组织,推进自主治理和居民自治。
紧接着,杨宏山教授结合北京基层治理的实际,提出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思路——双重赋权。杨教授认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既要推进向街道赋权,提升统筹协调能力,也要推进向社会赋权,发展协商民主,支持自主治理,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街道赋权要求做到条条专业化,块块统筹协调,通过权力下放、资源下沉、综合执法、机构改革、考评改革等提升属地管理能力。社会赋权号召公众参与、多元共治,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如居民自治、业主自治、公益慈善组织、门前三包等提升自主治理能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最后,杨教授通过对于首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基层治理经验的梳理和分析,提出城市基层治理的X型结构。街道处于中心,向下对接社区,发现问题,感知社区需求;向上协调委办局和公共服务机构,街道通过“吹哨”督办,促使职能部门回应。“吹哨报到”改革提升了跨部门整合功能,而在自主治理方面的制度安排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迈向善治的首都城市基层治理,既要推进街道赋权,也要推进社区赋权,提升社区组织的自主治理能力。
(本文系嘉宾5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一届首都治理论坛暨首届首都治理最佳实践评选启动仪式”上的专题报告,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已经本人审核)
文稿整理:叶旭雯
编辑:卢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