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CHINESE
研究动态
北京经济论坛(总第4期)“延迟恢复和基础再造的北京经济”线上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0-08-01 作者:人大首发院

2020年7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主办、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协办的北京经济论坛(总第4期)“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年上半年)——延迟恢复和基础再造的北京经济”线上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通过CCTV12、百度、凤凰、新浪、搜狐、微博等多家媒体同步直播。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文钊主持开幕致辞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发表重要讲话,首发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张杰教授做论坛主旨报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四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及专业领域,深度分析了2020年上半年处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北京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并为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刘元春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首先从全国层面看,我国二季度GDP取得了3.2%的同比增长,与一季度的负6.8%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反转,这是由于我们不仅打赢了一场疫情狙击战,同时也打赢了一场疫情保卫战,通过系统性的复工复产,使得中国经济基本盘得到稳定。这深刻的反映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越性,也再次证明了我国经济的弹性、韧性和活力。其次,由于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使其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结构的双重特殊性,北京能够在第二季度出现较为迅猛的微型反转态势,体现了过去几大战略、几大定位、几大转型中的成绩,证明了北京在疫情防控的制度优越性和经济发展的弹性、韧性。最后,要深入分析北京的战略目标以及疫情冲击所带来的一些新变化、新态势,进而把握这场危机所带来的机会和格局的变化,把握其可能孕育的新的开局。

张杰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北京2020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首先,通过与不同省份地区的经济形势对比发现,2020年上半年特别是第二季度北京宏观经济出现了延迟恢复的重要现象,仍然处于全面推动复工复产的攻坚期,并预计北京GDP实际增速由负转正的时机应该在第三季度,第三季度GDP实际增速可能在0%左右,而第四季度GDP实际增速有较大概率呈现3%左右的增速。其次,分析了造成北京经济延迟恢复的内外因素:一是随着减量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必然会带来北京增长动力转换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这是导致北京经济延迟恢复的主要因素;二是北京经济结构中偏重于第三产业部门的固有发展格局,是导致北京经济延迟恢复的另一主要因素;三是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经济还未形成相互支撑式的协同发展格局相反,却形成区域性增长级的“洼地”效应,拖累了整个京津冀区域在第二季度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恢复能力。最后,对北京经济正处于基础再造的关键时期判断与发展着力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在延迟恢复和基础再造双重压力和双重任务情况下的政策着力重点,包括:刺激消费扩张促进既有需求能力全面恢复;采取有效政策举措保护市场主体;以“逆周期”宏观调控思维维持研发投入;加快研究、制定和布局“北京南部区域产业带”和“环北京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带”的具体发展战略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教授指出,在北京经济处于延迟恢复和基础再造的双重压力和双重任务的情形下,北京面临一种两难的选择问题:一方面北京需要复工复产,另一方面北京也需要战略性的疏解整治。这两方面任务的相悖性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体现的更为明显,其本质上还是“都”与“城”的关系。在面临两难选择时,我们要平衡好机遇与选择:一是要坚持北京得来不易的城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坚定基础再造的长期目标;二是要坚持底线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经济工作要有理、有力、有度,一方面要确保城市经济安全底线、民生底线,另一方面要确保首都核心功能,不能盲目发展城市。另外,对于复工复产可以结合两方面的任务进行有选择的、循序渐进的复工复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执行院长林桂军教授结合其团队的相关研究,就“北京未来实际发展什么?”做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北京的经济复苏,在相当程度上不是依赖于其自身,而是依赖于其他省份以及全球的情况;若其他省份被某些措施锁定了、或者北京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措施,那么北京的经济也很难如其他边缘经济一样快速复苏。由此,为找准今后北京的实际发展路径,林桂军教授认为应明确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就北京复苏而言,北京GDP对其他地区乃至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如何、对谁的依赖程度高;其二,对于北京产业定位,其产业及产业链优势分别在哪;其三,鉴于北京的产业链优势更多地处于偏下游的基本判断,其下游服务或下游环节将由谁来支撑、其增加值从何而来;其四,按照一般理论指导,北京应发展什么产业。

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院院长赵立祥表示,在新冠疫情加上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减量化战略实施的叠加影响下,北京经济正处于比较困难、但开始缓慢复苏的发展时期,在此过程中,复工率和社会消费比例是决定北京经济能否实现正常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那么具体该如何发力?赵立祥教授从对疫情以来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出发,立足实现首都功能与经济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从产业选择、企业发展及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设计等角度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有益指导与建议:第一,作为应对疫情和减量化发展的长期措施,在当前产业发展调整和选择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产业韧性、经济韧性与北京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第二,至于产业选定后,如何协调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参考国内比较成功的开发区模式,即通过招商引资一些领头企业,借助并扶持它们所选择和匹配出来的产业生态系统,以形成对地区产业生态系统补充和完善,进而保证系统内的各类企业协调发展;第三,以试验区或经济特区模式探索并确定好京津冀发展带及发展的增长极区域,以此带动产业及企业选择、摸索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黄石松以“干着昨天的活,想着明天的事”为题,就如何深化北京市重点领域改革发表了主旨演讲。“干着昨天的活”就是要“补短板、强弱项”,“想着明天的事”便是要“固根基、扬优势”,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工作状态和安排。应对今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冲击,黄石松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当前及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需以“一条主线”和“三个关系”的要求为工作原则指导,在“疫情防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并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破局的最有力的手段。具体而言,应在明确当前制约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基础上,从统筹和深化重点领域的深层改革处发力:一、深化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二、深化土地用地制度改革,系统研究出台土地复合利用的政策制度;三、以发行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为抓手,深化投融资领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