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CHINESE
研究动态
北京经济论坛(2020年第三季度)丨赵莉:依托化妆品,打造北京“美丽产业”
日期:2020-12-15 作者:

2020年11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市经济学总会联合主办的“北京经济论坛: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年第三季度)——站在‘十四五’开局新起点的北京经济”线上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北京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赵莉教授莅临,并以“依托化妆品,打造北京‘美丽产业’”为题,发表重要主旨演讲。

开篇伊始,赵莉教授从现实背景与作用地位切入,论证了北京市化妆品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她指出,一方面,2021年是全面落实新的发展格局、实施“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这些形势必然要求北京经济加速转型升级、构建起符合首都特点的现代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正如之前张杰教授的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前北京存在制造业明显的支撑不足、主要依赖消费拉动的首都经济恢复非常慢的问题,未来如何扩大内需,拉动新消费是亟需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难题。特别地,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其中要求促进发展质量、安全、有保障和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化妆品和美丽产业;基于这一重大政策进展所释放出的信号与指导,赵莉教授及其团队深入调研发现,近年来化妆品产业已然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内不少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政策的原因,目前北京这一产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值此之际,赵莉教授认为,从北京市化妆品产业这一小微视角切入,剖析“十四五”期间构建首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具体实践方向,具有必要性和普遍性;更为深入具体地,她分别从当前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趋势、领先地区的发展经验与先进政策实施情况、北京市化妆品产业的现状与困境以及加快发展北京市美丽产业的七条建议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首先就当前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发展趋势而言,赵莉教授指出,可简单概括出以下三点:

第一,市场需求大、进口量大。2018年中国化妆品消费总量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2.5%,仅次于美国,是全球化妆品消费总量的第二大国;就零售总额而言,2019年1到10月份同比增长了12.1%,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接5%,也高于生物医药、信息服务等新兴支柱产业。而由于中国化妆品的市场供求不匹配,需要大量进口,以致2018年全年化妆品的进口总额高达675亿,同比增长了67.5%,增幅较外贸进口总额高54.6%;2019年1-9月份增幅有所下降,同比增速为39.9%,依然高于外贸进口总额。

第二,产品高端化、绿色化。一方面,智能化和个性化定制的制造模式正颠覆着原来规模化和标准化的传统制造模式而日渐成为主流,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商利用AR、3D、光学、细胞学、基因检测等技术打造虚拟化妆镜,开发新模式、新方式,实现一人一方、私人定制、直至一键购买,形成了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完整链条;另一方面,技术材料日益绿色化,如知名品牌商正不断应用医学、药学、精细化工、植物学、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纯天然抗衰老的技术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

第三,产业融合化、复合化。具体来看:其一,化妆品产业逐渐与文化产业融合。例如说国家博物馆携央视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巴黎欧莱雅推出的千秋美人图唇膏、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紫檀柔肤水等;其二,与医药产业融合。日本公司生产的曼秀雷敦、国牌云南白药生产的面膜、口红、眼霜等都是其中范例;其三,与食品产业融合。客观事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白兔、营养快线、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品牌企业都相继推出口红、香水、面霜等。

随后,赵莉教授介绍了当前各地扶持与规范化妆品产业发展的较为成熟、先进的策略与举措,在明确北京的不足之余,也为其今后发展提供思路借鉴。这其中包括:首先,以正式公文、法规号令的形式,破除政策障碍,扭转长期以来将化妆品产业与高污染、高排放的化工产业划等号的认知和行为;其次,布局宏观规划以高位推动,如像上海、浙江、重庆等11个省市将化妆品产业作为美丽健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时尚产业纳入到大健康产业、乃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中,并出台相应的发展纲要、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等等;再次,大力发展产业园,如浙江省实施的智慧制造和美丽工匠的计划、上海市所打造的“东方美谷”产业群等;此外,针对化妆品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的困局,各省市凭借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和网络化营销,打破了国货品牌被动局面,重塑国货的品牌,如韩束、自然堂、佰草集等品牌的变革与创新;最后,开展立法,一方面,鼓励化妆品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应用、企业管理创新和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可切实规范其生产和管理,如要求采用绿色生产、减少环境污染、避免过度包装、主动回收过期化妆品和实行无害化的管理等。

当然,为明确问题,以有的放矢,赵莉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北京市化妆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她指出,目前北京市化妆品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近年来,由于政策层面的限制,企业数量逐年的下降、前景堪忧,具体而言,面临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困境:一、产业政策不合理,企业的数量增存都受限;二、内外不平等,国货品牌发展受阻;三、老字号丧失了活力,市场的竞争力不强;四、地区整体资源匮乏,产业链不配套,生产成本高。

最后,赵莉教授就“十四五”加快发展北京市美丽产业提出了五条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第一,调整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化妆品产业具有固定且符合安全的技术规范的原料目标、原料厂商与产品制造企业分离、生产过程耗能小、排放小、原料转化率比较高而最终产品的残留量比较低等重要特征,属于健康产业,与其他原料化学原料有区别;特别地,2020年伊始,国务院通过的《化妆品管理条例》已经删除了化妆品是日用化学产品的表述。故而,北京将化妆品企业作为日用化学制造企业的例外情形放宽限制,是应势所趋。

第二,提升化妆品产业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有鉴于化妆品的社会需求和消费增长幅度已经相当、甚至高于生物医药、信息服务等新兴的支柱产业,并且具有投入少、门槛比较低、上市快、研发风险低、利润回报比较高等优点,重视鼓励与支持其发展、优化经商环境、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可为北京构建高质量产业结构、实现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和重要的引擎。

第三,将化妆品产业视为产业体系构建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事实上,将化妆品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可弥补其技术和人才的短板;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可形成品牌的凝聚力;与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产业整合,能形成广阔的市场;此外,借助北京市优质经商环境和配套产业依托吸引、并采取有效政策支持总部园区和国货品牌落地北京,同时,结合首都政治文化的优势,引导企业抓住重点品类,打造国货的“京品”,以实现北京化妆品产业异军突起的局面。

第四,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一方面,高度重视和支持企业在诸如配方研发、外观设计等产业链中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领域的投资与发展;另一方面,鉴于代加工也是全球化妆品产业链中具有技术升级潜力的重要环节的客观产业链特征,适度鼓励企业开展代加工生产。

第五,充分的利用国家支持性政策。实际操作中,可从如下几方面发力:一、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要求,以由国家药监局审批改为北京市地方备案的政策改革为契机,引导国际知名的化妆品企业在北京设立总部;二、把握国家药监局起草支持化妆品产业发展相关管理规范的重要机遇,争取定制式化妆品试点的生产资格落地北京;三、依托诸如北京工商大学之类的、具有化妆品专业设立资质的高等院校的较强人才储备和科创能力,积极争取在北京设立国家化妆品综合监管、检验检测和安全性评价等重点实验室;四、抓住国家政策契机,结合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研究制定地方法规,规范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