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8日下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马卫红教授在“第七届首都治理论坛——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上做了题为《双重均衡主导下的场景治理:特征、理路与问题》的精彩发言。
马卫红教授的发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第一,超大城市治理的创建受什么理念的支配?第二,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第三,城市治理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新理念?
首先,马教授从四个一线城市建设的案例出发,指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反映出的超大城市治理的隐形理念——场景治理。她通过与新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场景理论对话,对场景治理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她指出“场景治理”是指特定的地点结合技术、经济、消费等要素之后而产生的空间构造与建设,是一个全貌性的概念,是区别于美学意义上的场景的。
接着,马教授对场景治理的特征进行了阐述。首先,她认为从场景建设方面看,既包括技术层面营造的可视化、经济发展的追求,还包括语言体系、治理方面的构建。她指出场景治理不仅仅是物理的、经济的,也受到日常语言主导。其次,场景治理当中最突出的是经济意义和消费导向的特征,尤其以文化消费作为符号。最后,超大城市治理的场景化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宏观层面,还体现在微观层面的城市建设上。
一方面,马教授认为城市治理与建设场景化受到“增长”与“服务”、“经济”与“治理”的双重均衡导向影响,并结合深圳城市治理的发展历程(从1990年代末的粗放式管理到2015年以来的治理服务精细化的转向),解释了城市治理场景化的原由。另一方面,马教授认为,城市治理场景化主要会带来四个问题,第一,物理性的建设取代了治理,治理变为服务于物理性建设的方式;第二,文化作为消费对象的物化导向导致人心灵的缺失;第三,数字化手段极化发展而不是多维的,对数字人文思考较少;第四,以经营的立场去规划城市再进行治理,容易引发城市政府的分裂。
最后,马教授对于城市治理的理念进行了反思。她认为要正确的认识城市治理,治理核心不应局限于服务,更重要的是构筑自由和秩序的平衡器。接着,她从城市观、社会观、秩序观、动力观四个维度提出了城市治理需要的新理念。她强调城市治理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共享心智——一种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与制度学习中形成的共识,尤其是在数字化、开放的环境下,共享心智能提供一种内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