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CHINESE
研究动态
李文钊副院长一行到海淀区曙光街道调研
日期:2019-07-17 作者:

2019年7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李文钊教授带领的调研团队来到了海淀区曙光街道,就基层社会治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具体工作思路与实践探索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其创新举措、工作成效与经验教训,以期增强“构建首都特色治理体系”相关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街道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是巩固基层政权、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托,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纽带。海淀区曙光街道面积5.45平方千米,人口11.46万人,现辖18个社区。为了街道功能的体现和有效落实,其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积极展开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访谈了解到,曙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工作实践中探索推出了“党组织领带下的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并开展试点,该机制创新打造“五好四有三突出”社区党组织;建立“六方三册三机制”工作模式;规范“三清三基四步法”工作程序,为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市场推动、社会服务、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打造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供了现实思路。

调研团队还了解到,在包括“主心骨”(社区党组织)、“组织者”(社区居委会)、“当家人”(社区全体业主)、“大管家”(物业管理公司)、“后援团”(街道各职能科室与区属各相关单位及有关执法部门)、“共建者”(各类参与的社会主体)在内的六方治理主体共同努力下,“社区治理合伙人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解决了社区治理“第一推动力”缺乏问题、社区治理主体功能缺位问题和社区治理各方面互信缺失问题。


此外,曙光街道还在其他4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比如:建立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平台,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党建app,使党员们可以进行线上的深入学习和交流;实行“社区公益金”和“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两费联动,避免重复性、浪费性的使用,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率;形成了非公党建“一托三”的工作格局,近两年以来新建党组织19家;成立区委党校的曙光分校,完成了基层党员培训任务,并且在每个社区的党群工作站也开展了分课堂的活动。

通过深入访谈,调研团队了解到,目前基层社会治理还面临着人员不足、有关赋权的法律规范不完善、任务指标与权力资源下放的不对等和“吹哨报道”过程中问题解决不够深入等困境。根据一线工作人员的建议,在具体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给基层减负,让社区干部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社区,了解公民的真实声音,切实、高效的解决问题;第二,明确政府职能的界限,将剩下的职能回归市场;第三,通过文化感染与号召,使治理主体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本次调研得到了曙光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对其提供的宝贵经验分享和实证案例表示诚挚的感谢。这些一手资料将会加强调研团队对基层社会治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