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CHINESE
媒体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网:学者聚焦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
日期:2019-06-27 作者:

关键词:首都;基层治理;创新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张赛/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赛)6月26日,“第二届首都治理论坛——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淼,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孙柏瑛参会并致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致辞。本网记者 张赛/摄


  郑水泉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工作和成绩,他表示,首都基层治理应研究和把握首都、首都北京、基层治理这三个方面的特点,通过总结其经验背后的一般规律和内在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形成和推广基层治理的首都经验。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淼致辞。本网记者 张赛/摄


  张淼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将积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相关政府部门与首都高端智库实现深度对接搭建平台,以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服务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以及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孙柏瑛致辞。本网记者 张赛/摄

  孙柏瑛认为,基层治理的好坏是国家能力的全面体现,她鼓励学者们多加思考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助力新时代首都治理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钊主持会议。本网记者 张赛/摄

  在接续进行的第二阶段——首都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论坛上,孙柏瑛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祁凡骅教授分别主持了两场主题演讲环节,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北京的接诉即办制度、协管员队伍管理、首都基层治理、平谷生态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环境治理、社区治理、网络问政等话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北京的首都基层治理找到基本的理论和价值基础,并探讨北京的基层治理改革与创新问题。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张小劲教授围绕“北京治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关于接诉即办的若干思考”这一主题发言。张小劲及其团队对“吹哨报到”中的12345热线电话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表示北京市的“吹哨报到”改革是从理念驱动、危机应对到问题引导,从城市感知、问题认知到精准施策的数据治理创新。通过科学化与精细化的数据穿透和数据分析,数据治理推动了政府回应、社区治理、民情民意、居民参与等方面的政府治理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宏山教授向与会学者分享了自己对首都城市基层治理的思考。他认为,当前城市基层治理面临有限资源和无限责任、条块分割和协同不力、编制资源有限和编外人员管理软约束三大挑战。“吹哨报到”机制通过对街道赋权增能,推进条块整合,形成城市基层治理的“X”型结构。建议今后应进一步推进街道与社区赋权,改进绩效评价机制,以及推进职级制改革,提升“吹哨报到”的可持续性。

  李文钊以基层治理的首都经验为例,提出了重构平衡的简约高效基本治理体系。他认为,基层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衡的基层治理体系,由此出现了两种不平衡,体制内的不平衡和体制外部的不平衡。他阐述了这两种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提出了重构平衡的简约高效基层治理体系——中国基层治理改革路径的解释性框架。他用三个改革的案例探讨了该框架的适用性,并以首都改革为重点,从内部、外部平衡机制的建构分别分析了其实现平衡的改革路径。